手机版

运动心理专家:心理调节是运动“必修课”

发布时间:2021-04-06   来源:网络整理    
字号:



新华社合肥8月16日电(记者周畅)如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、受疫情影响如何调节运动员心理、青少年接触运动对心理健康有哪些帮助?在2020FALA GOLF青少年球员精英赛举办期间,记者对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心理专家温筱茜进行了专访。

 

  运动员:心理调节是“必修课”

 

  温筱茜曾是里约奥运会中国射击队备战医科保障团队的成员,在她看来,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往往很强大,因为“有时一枪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”。比赛期间如何调节心理压力,成为运动员和保障团队的“必修课”。

 

  “面对大赛,心理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赛前心理准备、赛中心理支持和赛后心理恢复。”温筱茜介绍道。

 

  赛前心理准备阶段,温筱茜建议至少应在开赛前一周开始情绪调整,进入赛区后就要进行心理调控,如心态准备、信息与环境应对、身体状态关注与调整。

 

  “比如遇到跨省、跨海拔、甚至跨时区的转场,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,尤其到了大赛,运动员应该要对比赛日的工作行为流程、心理应对有所准备。流程越详细,对缓解焦虑越有利。”温筱茜说,运动员自己做比赛预案并进行预演非常重要。

 

  比赛期间,有时心理专家不一定能够随队进入赛场,那么温筱茜就会给教练员准备“小纸条”,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对话指导。如果比赛中间有交流时间,如从资格赛到决赛期间,教练员和心理专家会为运动员做些短暂的心理调整,帮助运动员进行情绪调整、识别问题与应对。

 

  高强度的比赛结束后,如何让运动员从兴奋状态中正常恢复、总结自身问题等,也需要心理专家的引导,帮助运动员将运动中获得的能量投入到生活其他角色中,把比赛中收获的经验与方法,泛化到生活中。

 

  “能走到职业行列、专项顶尖行列的运动员,心理上都非常执着。”温筱茜说,即便是退役运动员,也能将运动中汲取的能量释放到下一阶段的人生中,也能取得好的成果。

 

  疫情:关注运动员心理变化

 

  受疫情影响,今年的体育赛事与往年相比大大减少,一些重大赛事也取消或被迫推迟,在这种情况下,温筱茜认为要关注运动员们的心理变化,尤其是在长时间封闭训练、没有大赛的情况下,运动员们的竞技状态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水平或者发生波动,需要多种方式、渠道保持他们相对平稳的心理状态。

 

  “本来奥运会组队都已经完成了,但推迟到明年后人员会有变动。面对新的奥运计划,有些运动员可能因为年龄、身体状态等问题而无法参加,有些运动员要面临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身体状态变化,有些运动员可能因为对自己的竞赛预期无法按时实施,这些都可能让运动员产生心理落差,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”温筱茜建议,教练组要根据长期目标重新调整计划,运动员对自己的规划也要重新调整,这个过程需要花一些时间,接受变化、重新定位目标和实现目标,是个系统性的工作。

 

  从以往经验来看,温筱茜建议各个队先对运动员们进行心理评估,然后再去做动态调整,“每个运动员都是不一样的,运动表现目标要产生变化,动态式调整自己的目标,去接纳改变,从情绪和认知层面梳理完,再去调整训练强度,也建议各个运动队主动办一些其他活动,通过多种形式调节运动员的心理和积极性。”

 

  而对于逐步放开的大众赛事,温筱茜建议运动爱好者们根据当前的体能与技、战术状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表现期待,可以更积极参与活动和比赛,但不能对结果要求太高。“毕竟经过了长时间的休整,身体也是有变化的,应当做好配合训练、伤病预防,再去积极备赛。”

 

  青少年:能动就别让孩子躺着

 

  “如果是锻炼,那孩子越早运动越好。从幼儿期开始,只要他/她想爬就别让孩子躺着。”温筱茜笑着说,规律的锻炼对神经系统发育和认知能力改善是有帮助的。

 

  2018年的《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》推荐儿童青少年(6至17岁)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,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、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。儿童青少年的身体锻炼活动可以改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(BDNF)的浓度,进而对身体协调、认知能力有所改善。如果参与到策略性、战术性的运动训练中,还可以提高社交技巧和社交能力。

 

图说天下

×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