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远离“猝死” 6个信号为生命留下一线生机

发布时间:2021-06-16   来源:网络整理    
字号:

编者按:今日凌晨,有网友在网上爆料,某演员在录节目过程中猝死,消息一出,让许多人都非常的震惊,网友还爆出抢救现场照片,网上一片哗然。如今,“猝死”二字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否越来越高,关于中青年人猝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,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,是否也想过,“猝死”离自己有多远?

猝死背后的危机你知道吗?

据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联盟主席金大鹏介绍,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4万人,且呈日渐增长的严峻形势。

关于猝死,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:突然发生的,未能预料到的死亡,从发生不适到死亡,间隔不足6小时。猝死最大问题并不是疾病有多么难治,而是这些疾病以突袭的方式出现,让人措手不及。

一个人体弱多病,三天两头不舒服,吃药、跑医院,这类人群的猝死发生率反而比较低,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比较在意,不可能让身体透支;另外,由于常去医院检查,在此期间发现一些可能引发猝死的原因,医生会当即就给出治疗方案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健康,平时很少看病、吃药,这类人更容易成为“猝死”的对象,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背着“定时炸弹”,也不会在意身体发出的某些疾病信号。

“猝死”并不一定猝不及防,更多的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不够关注,不够了解。

有些猝死源于过劳或者运动,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。而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,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、恶性心律失常、主动脉瘤破裂、脑梗塞和脑出血等。

猝死高危人群

1、广告狂人

危险因素: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中心副主任和渝斌表示,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、劳累的环境中。一项网络投票显示,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,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。

建议:身体喊累要休息。其实,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,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,此时应停下来,把大脑放空,调整工作节奏,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,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。

2、白衣天使

危险因素:白天夜班连轴转、门诊一坐大半天、手术台上忘时间……特殊的职业使命,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“差错”。他们精神紧张,时常用脑过度、缺乏睡眠。

建议:抽空补充“正能量”。关注健康,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找机会,给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。

当情绪急躁不安时,听点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,或者通过锻炼释放压力;觉得身体就要崩溃时,适当少加点班,和周围的人开开玩笑,享受一顿家庭晚餐,给生活补充一些“正能量”。

3、网络店主

危险因素: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,见缝插针地吃饭、打包、发货,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、咨询声、质疑声等。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、简单的职业,背后却是几乎是“24小时工作制”状态。

建议:规律作息保平安。美国一家健康杂志曾建议,呵护身心要顺应人体生物钟,及时补充营养,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付繁忙的日程。

可以给自己定个相对规律的作息安排,比如早餐补充鸡蛋、牛奶,中午小睡半小时,下午吃点零食、外出走一圈,晚上12点之前关电脑休息等,不要把压力全部集中一起。

4、IT工程师

危险因素: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IT阶层“过劳死”的平均年龄仅为37.9岁。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、测评、调试,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。

建议:办公室里巧运动。对IT一族来说,想办法让自己“动”起来非常有必要。

可以在电脑旁边放点绿色植物,每隔一两个小时做一做手部运动,转转手腕、肩膀等;感觉大脑麻木的时候,从椅子上站起来,伸伸胳膊、扭扭腰,或者喝杯水,多向远处看看,做眼保健操缓解疲劳等。

5、媒体人士

危险因素: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起的《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》中,媒体进入透支行业的第4位。生活跟着新闻转,不少新闻记者经常加班加点,日夜奔波。

建议:关注健康“信号灯”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,中青年人心脏问题的诱因多是压力过大、生活方式不健康。比如陶伟,在录制节目后马上长途旅行,身体连轴转。

因此,年轻人在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,要特别注意一些高危诱因,如情绪激动、过度疲劳等,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。

6、人民警察

图说天下

×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