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青少年减防灾教育普遍存误区 孩子要懂得自救、

发布时间:2021-05-25   来源:网络整理    
字号:

网络配图

网络配图

  青少年减防灾教育:当心误导太多!

  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特大地震。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为了救学生,一次次抱起孩子往外跑。当她抱出第14个孩子,又一次冲进教室时,就再也没有出来。

  那年,袁老师26岁。

  时隔9年,在谷仓的记忆里,那件事却不曾淡忘。特别是听到最后一个被袁老师抱出来的孩子说当时大家都吓傻了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,谷仓意识到,教会孩子们自救比等待他救更重要。

  与其专注救援,不如教会更多人自救

  “当很多人为袁老师和遇难的孩子们叹息的时候,我们在想,如果孩子们能够懂得一丁点儿的灾害常识,在袁老师多次往返教室的时间内有序撤离,又会是怎样一种场景?”作为邯郸市户外救援队发起人,谷仓一直从事山地救援和重大地质灾害救援。在那之后,他和同伴下定决心,要在青少年中普及减灾防灾知识。于是,他又发起“燕赵校园减防灾工程”。

  有多年现场救援经验的谷仓发现,能在自然灾害中存活下来的人,90%以上都依靠的是自救和互救。

  “在几乎所有的意外伤害的事件里,90%以上的意外伤害是缘于安全意识的不足。”这样的数据让谷仓和团队成员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向,他考虑:“与其专注于救援,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普及减灾防灾知识,提升减防灾安全意识,提高灾害发生时自救互救能力。”

  面对灾害,最弱小无助的是谁?是孩子!

  谷仓将减防灾知识普及的对象瞄准在了校园,但是起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。

  2011年,第一次进校园普及减防灾知识,学校对他们这样一个社会组织还很质疑。“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出于什么目的。”谷仓还记得,那节课,旁边有很多老师,除了保护孩子,老师们也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普及的。“算是监督吧,毕竟他们对我们也不是很了解”。

  “好在一节课下来,老师们发现我们也没有任何广告意图,确实是在向孩子们普及减防灾知识,也就放心了。”但是对这堂课,谷仓自己并不满意。“开始,我们只是很生硬地给孩子们讲一些原则、理论性的知识,他们不是很喜欢听”。

  普及减防灾知识不能简单灌输,关键是要入脑入心,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。

  “我们就转变方式,采用线上线下、室内外相结合的方式,从提升安全意识入手,对青少年减防灾知识进行了系统化梳理。”谷仓介绍,他们结合一些重大灾害或者新发事故,通过幻灯片、视频等带孩子们感受灾害现场。再通过动画等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传播灾害常识和灾害逃生方法,等大家有了基本的了解,还会适当设置一定的情景,进行灾害演练。

  “第一次紧急疏散的时候,孩子们并不当回事,慢慢悠悠,花了差不多10分钟才集合到安全地点。但是经过我们的普及,再演练两三次,基本一分多钟就能完成。”谷仓说,虽然这个撤离速度在灾害真正发生时依然算慢的,但是比起十几分钟,效果自然不言而喻。

  青少年减防灾教育普遍存在误区

  “接触中,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并不高。”谷仓有些担心。

  上课时,谷仓告诉孩子们,“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灾害发生。”大家都不信。于是,他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做除法。“我把每年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次数除以365天,再除以24小时,除以60分钟……最后告诉大家,我们聊天的每1分钟都会有约10次地震发生,又列举出身边的各种安全隐患,引起大家对灾害的警觉”。

  安全意识淡薄的,不仅是中小学生。谷仓发现,就连许多大学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。去大学讲座,当他介绍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,学生们并不认可,觉得他对“常见”理解有误,用错了词。于是,他再次搬来“除法”……

  灾害现场,谷仓看到受伤的小孩经过简单包扎和父亲待在临时过渡的帐篷里,却并没有去医院的打算。“我过去和他们交流,发现孩子腿受伤很严重,就问父亲为什么不带孩子到更好的医疗场所去。”孩子父亲的回答让谷仓有些意外,“孩子的妈妈、奶奶都不在了,我们还活着,就已经很幸运了”。

图说天下

×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